x

【边界】开往冬奥的五月花号 非洲3姐妹用2年换冬奥60秒

2022-10-06 14:10:30

核心要点:

  1. 从夏季奥运会转项冬奥会,塞阿-迪贡不是第一人。她左胫骨骨折后,选择雪橇延续运动生涯。
  2. "代表尼日利亚,是否成为圆梦奥运会的捷径?"塞阿-迪贡和她的两位姐妹告诉世界,尼日利亚没有雪,是她们让整个非洲对冰雪着迷。
  3. 纯手工木板定制“五月花号”雪橇,塞阿-迪贡每天只睡4-5小时,最终确定冬奥会资格的那晚,她一觉睡到中午12点,成了他近2年最奢侈的一晚。
  4. 人生没有限制,姐妹3人从“一看就不是滑雪橇的人”到这项运动的非洲名片,改变世界的偏见。

撰文/李旭、王怡薇

编辑/周岩、刘瑜文

一切的开始,都起源于好奇心。尼日利亚没有冬天,整个国家却在等待平昌冬奥会的亮相。而雪橇,是一项玩命的运动。

【边界】开往冬奥的五月花号 非洲3姐妹用2年换冬奥60秒

尼日利亚奇迹般的女子雪橇队

看着昔日的田径好友们驾着雪车在索契冰道上驰骋,塞阿-迪贡问自己,“为什么我就不可以?”。伴随着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,塞阿-迪贡推开门走了出去:她征召两位新队员,手工制作雪车,操纵木制雪车在休斯顿炎热的天气里练习,建立尼日利亚雪车联合会,她是协会的行政、营销、财务、公共关系,还是车队的旅行秘书。在尼日利亚雪车队确定获得平昌冬奥会资格的那个夜晚,终于可以在12点钟上床睡觉,成了她近两年来最奢侈的一个晚上。

刹车手楠戈琪-奥密密尔形容第一次坐进雪橇里的感受:基本上就像是把一个人扔进一个垃圾桶,被从山上推下来。楠戈琪-奥密密尔从小到大胆子都很小,不会轻易尝试冒险的事情,每次坐过山车,都要撕心裂肺地叫喊一路。可当雪车以100公里时速向下的时候,她必须保持冷静和沉默,因为尖叫声会让前排的舵手意乱心烦。“垃圾桶”飞速疾驰,里面的人儿震得左摇右晃,对于下一秒的遭遇似乎束手无策,但楠戈琪-奥密密尔始终睁开眼睛,竭尽所能地做着抗争。

每次抵达终点的那一刻,她们都会默念,感谢上帝。

探究塞阿-迪贡、楠戈琪-奥密密尔、库玛-奥梅加从家乡走来的路线,每一步都是故事。这个故事关于一个国家、一整片大陆的冰雪梦,更是她们自己与自己的一次正面交锋。

两次心脏手术 不变的叩问

31岁的塞阿-迪贡最年长,库玛-奥梅加、楠戈琪-奥密密尔都是24岁,三人此前都有过田径运动员的经历。私下里,库玛-奥梅加会叫称呼塞阿-迪贡为老妈,“当然不是指她的年龄大,她是我们这个团队的核心,她会为我们考虑考虑方方面面的事情,也很会照顾人。”某种程度而言,正是凭借着塞阿-迪贡的一己之力,建立了这支尼日利亚雪车队。

【边界】开往冬奥的五月花号 非洲3姐妹用2年换冬奥60秒

离不开体育的塞阿-迪贡

作为一名跨栏选手,塞阿-迪贡是2010年非洲锦标赛女子100米栏的冠军得主,又在次年的全非运动会站上了最高领奖台。她代表尼日利亚,出现在了2012伦敦夏季奥运会,未能通过预赛。踌躇满志却是铩羽而归,塞阿-迪贡不甘,“原本应该是身体能力最好的阶段,可是开赛前左胫骨的骨折大大影响了比赛时候的表现。”可她也是无奈的,明白自己的田径生涯已经走到了终点。

不过,塞阿-迪贡不但并没有发布任何形式的退役声明。她似乎在等待着什么。

应朋友之邀,塞阿-迪贡前往俄罗斯观看2014年索契冬奥会。坐在看台上,她看着琼斯、威廉姆斯、伊文思这些昔日的田径选手的身影如今在皑皑白雪之中飞驰,她连连反问自己: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到,而我不行呢?心中原本隐蔽的角落敞亮起来。“从田径队退役,就像在精神上和情感上失去了依托。那一刻我明白了,自己离不开体育。”塞阿-迪贡回忆起当时的感受。

【边界】开往冬奥的五月花号 非洲3姐妹用2年换冬奥60秒

塞阿-迪贡建立一支雪橇队

塞阿-迪贡离不开体育,早已经注定。塞阿-迪贡有三个小弟,可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,她却总是最活跃的那一个——小窝里的母狮。“我从小就是个女汉子,玩所有男孩子的游戏,参加所有的打闹,那就是我的童年。”等稍大一点,她的跑步才能逐渐显现,“我就是街上跑得最快的女孩,其他的男孩都要跟在我的屁股后头。”

她打篮球、踢足球、打网球,什么运动都参加,其中最热爱的当属篮球——她的一个叔叔是大名鼎鼎的NBA球星奥拉朱旺。“一度我觉得自己进入高中就能够扣篮,然后成为征战NBA的第一位女性。但最后,我听从了高中教练的建议,开始从事跨栏。”塞阿-迪贡笑着表示。即便是在10岁和20岁的时候接受了两次心脏手术,依旧无法消减她对于运动的热爱。

塞阿-迪贡认为专业的田径训练为转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,“速度、力量和爆发力也是雪车运动所需要的。”从2015年开始仅仅经过3个月的练习,她就入选了美国雪车集训队。

如果不是一次“偶然”的感动,恐怕如今塞阿-迪贡会身着美国代表团的服装出现在平昌。

2016年,加拿大惠斯勒雪橇雪车世界杯。塞阿-迪贡像往常一样,一边热身一边听着音乐。耳机里传来熟悉的 “arise”,这是Don Jazzy演唱的一首尼日利亚歌曲:伟大的尼日利亚人民,无论他们身在哪里,只要坚信自己是最为强大的,最为了不起的人,永不投降、永不言败、永不放弃,尼日利亚人就一定能取得成功。彼此支持,彼此相爱,一起奋战!

这首歌塞阿-迪贡已经听过很多遍,可毫无征兆地,那天听着听着眼泪都掉了下来。她陷入了沉思,拿着雪橇,呆呆地站在山顶,“我的上帝,你想告诉我什么?我应该做些什么?”没有答案。

【边界】开往冬奥的五月花号 非洲3姐妹用2年换冬奥60秒

尼日利亚雪橇队成功组建

比赛后一回到家里,塞阿-迪贡就把山顶发生的一切告诉了妈妈以及最好的朋友。“我真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,因为自己不是那种脆弱的人,也不是那种爱哭的人。”塞阿-迪贡说,“但我很确定,让我流泪的想法必定是珍贵的。因为只有真正触动内心乃至灵魂深处的东西,才能让人如此动情。”

接下来的那几个月,塞阿-迪贡很用心地与更多的人沟通谈话。事实上,大部分时候,像是在对自己进行一场头脑风暴。“我现在拥有机会,去推动一个国家,乃至一片大陆的雪橇运动发展。这有点像痴人说梦,人们习惯于对于未知的忧虑而止步不前。但你不去把大门打开,就永远都不知道门之后是什么样子。我要打开门,看一看。”时间来到2016年9月,她终于下定了决心,拨通了两个朋友库玛-奥梅加和楠戈琪-奥密密尔的电话——和塞阿-迪贡一样,库玛-奥梅加、楠戈琪-奥密密尔的父母来自于尼日利亚,子女则是在美国出生、成长,两人也都拥有田径运动员的履历。

“雪橇?雪橇比赛是什么样子?要代表尼日利亚参加平昌奥运会比赛??这太疯狂了,但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呢!?”库玛-奥梅加、楠戈琪-奥密密尔的反应和答案,惊人的相似。

美国人?还是尼日利亚人?

“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,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。”徐志摩为“偶然”画下具象。而站在惠斯勒的山顶上,那突如其来的感动、情不自禁的泪水,对于塞阿-迪贡来说,或许是非如此不可的命中注定。

塞阿-迪贡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尼日利亚人,尽管她和兄弟们都出生在美国,但从牙牙学语开始,首先懂得的文化是尼日利亚文化。“在这个房子里,你属于某种类型的文化,每种文化都有各自的规则。当你走出门外,是完全不同的世界。”塞阿-迪贡也曾郁闷和愤懑过,同学们嘲笑她的父母说英语时带着浓重的口音,午餐包里是米饭配肉取代了果汁、薯片和三明治,“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把午餐盒打开,不是因为它不好,而是因为它不同。”

如今,尽管在很多思维方式上相当美国化,但塞阿-迪贡向别人介绍时,会首先说自己是一个尼日利亚人,“当你形成独立的想法和价值观,便不会再对别人的眼光诚惶诚恐。也会明白有那么一些东西比如肤色、归属,是早就决定了的,无可逃遁。”

【边界】开往冬奥的五月花号 非洲3姐妹用2年换冬奥60秒

她拥有出色的运动天赋,是奥拉朱旺的外甥女

在这场美国文化与尼日利亚文化的拔河,对于库玛-奥梅加并不是烦恼。在她的成长过程里,尼日利亚文化是父母最强调的事情做之一。“最直观的体现,我在美国没有与任何人有血缘关系,那些去世的长辈,都长眠在尼日利亚。”

库玛-奥梅加第一次回到故土是在成年以后,却没有体会到任何的疏离感。她的家乡是尼日利亚东部的一座小城,主要是伊亚博人居住,部落里的人享受着慢节奏的生活。人们都觉得美国人很懒,看到库玛-奥梅加会问:“你洗过衣服么,知道怎么做家务么?”可这些对于她来说完全不是问题。“很小的时候,奶奶就教会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做事情,而不是靠机器,每个人都必须洗碗,都必须做家务活。”在尼日利亚,库玛-奥梅加只有一把扫帚打扫屋子,用肥皂和水洗盘子。“有时候灯会突然熄灭,这时候可以选择打开发电机,要么用手电筒或蜡烛完成剩下的事情,或者依靠任何能够发光的物体进行照明。适应很重要。”

楠戈琪-奥密密尔的全名是恩戈齐·楠戈琪-奥密密尔,她说:“如果看到这个名字,让人们想到尼日利亚的篝火,我会感到自豪。”如果人们进一步探问这个名字的含义,楠戈琪-奥密密尔便会饶有兴致地解释起来:在尼日利亚语中可以用“chupo Ngozi”来表达,意味着“上帝的祝福”。

【边界】开往冬奥的五月花号 非洲3姐妹用2年换冬奥60秒

3人都还是尼日利亚血统

“代表尼日利亚,是否成为自己圆梦奥运会的一条捷径?”有美国媒体曾向三位姑娘发出疑问。

楠戈琪-奥密密尔觉得,事实回答了一切。去年春天,她回到尼日利亚,彼时尚未获得奥运参赛资格,便已经受到了家乡人们英雄般的欢迎。“人们的反应很疯狂。大家兴奋地问东问西,试着获取更多关于有舵雪橇队的信息,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全新的事物。”楠戈琪-奥密密尔说道,“对于很多尼日利亚人来说看到雪是一件很酷的事,他们中有些人都还没见过雪。现在将有一支雪橇队出现在奥运会,激发出他们对于冰雪运动的好奇。”

【边界】开往冬奥的五月花号 非洲3姐妹用2年换冬奥60秒

代表着非洲的没有不可能

《时代周刊》写道:“尼日利亚队或许无法登上平昌奥运会的领奖台,但她们让全世界看到了冰雪运动这片国度所种下的种子,史诗般的成就。”

“尼日利亚能否开展有舵雪橇运动?怎样才能让它变为可能?”这是楠戈琪-奥密密尔回到家乡时,最被经常问及的题目。楠戈琪-奥密密尔会回答:“对于雪橇项目而言,可以在任何条件下训练,卡尔加里或者普莱西德湖的差别并不是最重要的。重要的是行动和专注。”

至少,姑娘们的故事上了新闻之后,尼日利亚前跳远选手阿戴博主动联系,询问相关情况。2017年7月,阿戴博看到尼日利亚雪车协会在美国进行钢架雪车选材试训的消息,已经九年多没有专业训练的她立即订了机票,在试训的当天早上赶到了休斯敦,第二天又飞回南非。经过三个月的练习,阿戴博达到了国际雪车联合会制订的冬奥参赛标准,携手雪车队出现在平昌的赛场。

行驶在地板上的“五月花号”

在塞阿-迪贡的手机里,存放着一段视频,拍摄于2016年9月14日。那个晚上,三个人第一次集合(此前楠戈琪-奥密密尔和库玛-奥梅加并不认识),她们通过镜头告诉所有人:“我们决定了要去的地方!那就是2018年的冬季奥运会!”

大声说出来,留做记录,是希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半途而废。这绝非什么未雨绸缪,因为实实在在的障碍便横亘在眼前。出生于达拉斯的楠戈琪-奥密密尔,此前压根不知道雪车比赛为何物,她在网上查找照片和说明,为的是向父母解释的时候更有说服力,“嗨,那就是我接下去两年要从事的事情。”库玛-奥梅加即便是来自于明尼苏达,对于雪橇不陌生,也从来没有参与过有舵雪橇。“虽然我在美国队已经征战了一个赛季,但关于雪橇的知识最多也就掌握了60%。”塞阿-迪贡如是说。

【边界】开往冬奥的五月花号 非洲3姐妹用2年换冬奥60秒

雪橇是一项极危险的运动

田径运动员的经历,是一项优势,尤其是对于库玛-奥梅加和楠戈琪-奥密密尔来说。“但总体而言,雪橇更讲究技巧,想让雪橇达到最理想的速度不仅需要力量,而且要找最佳的角度。操作雪橇要兼顾很多因素。”塞阿-迪贡表示。她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,通过互联网寻找训练和比赛视频,查找资料进行分类和消化,还向塞阿-迪贡在美国国家队的教练队友取经。

对了,开始训练之前,还需要一架雪橇。她们所在的休斯顿的天气类似于中国南方,大雪纷飞的景象称不上百年一遇,但也绝非寻常年月里都能够见到的。有一次路过一家五金店,塞阿-迪贡灵感闪现,她通过观察网络图片在五金店里找齐了制造一架雪车需要的工具。而在制造过程中,塞阿-迪贡对于雪车的构造和各部分功能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,“比如说这个把手是这样工作的,那个挂钩又起到那样的作用。”

这架纯手工制造的木头雪车被命名为“五月花”号,用来纪念塞阿-迪贡因为车祸去世的同父异母的妹妹。家人们习惯称呼妹妹为“惊奇小姐”,因为她总能帮人从困境中走出来。人类文明的进程中,英国移民驶往北美的“五月花”是一座里程碑,而这三位尼日利亚姑娘坐在“五月花”上,开启了陆地航行。

【边界】开往冬奥的五月花号 非洲3姐妹用2年换冬奥60秒

“五月花”雪橇

姑娘们所要应付的不仅仅是竞技层面的困难。要想参与奥运资格的竞争,必须要先成立所在国家的雪车联合会。作为昔日的非洲跨栏冠军,塞阿-迪贡一直与尼日利亚奥委会第一副主席保持着良好的联系,在他的帮助下,尼日利亚雪车协会应运而生。雪车是一项昂贵的运动,三位姑娘在社交网络上发起了众筹,希望筹集到买一辆钢制雪车的钱,并且支付她们往返各地比赛需要的费用。在11个月的时间里,她们筹集到超过75000美元,这其中不仅有普通人的慷慨解囊,还包括Visa这样的知名企业的赞助。

【边界】开往冬奥的五月花号 非洲3姐妹用2年换冬奥60秒

55um体育记者与尼日利亚3姐妹交流

ESPN跟踪拍摄历时半年,制作了一部尼日利亚雪车队的纪录片。记者山姆掰开指头算起了塞阿-迪贡身上所承担的角色:舵手、技术总监、尼日利亚雪橇协会联合创始人,还要过问行政、营销、财务、公共关系,协调各种事情。天啊,她还是大家的旅行秘书。“我也记不清,每天都只睡4-5个小时的情况维持了有多久,但我明白牺牲睡眠时间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。”塞阿-迪贡说。

相形之下,赛道上的努力要单纯得多。获取平昌奥运会入场券,队伍要在两个赛季在三条不同的赛道上完成五场比赛。由于目前世界范围内参与雪车项目的女运动员都不是太多,因此只要达标5-3-2,足以确保晋级资格。

【边界】开往冬奥的五月花号 非洲3姐妹用2年换冬奥60秒

3姐妹疯狂的训练

2017年倒数第二站惠斯勒发生的意外,一度让梦想命悬一线。但在10天之后的卡尔加里,姑娘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。“以往冲过终点后,肖恩通常会说Whooo!,但这次她说的是'Yeah!!! Whoooo! Whoooo! 所以我想,我可以抬起头了!”楠戈琪-奥密密尔对于卡尔加里的一点一滴记忆犹新,“说实话,那会我几乎忘记了刹车。”塞阿-迪贡从肺里发出尖叫,用尽力气忘情地拍打雪橇的顶部,直到回过神来,才担心起自己的有没有受伤。库玛-奥梅加散开了尼日利亚国旗,将将三个人捆在一起。

【边界】开往冬奥的五月花号 非洲3姐妹用2年换冬奥60秒

她们成功了

她们成功了,她们创造了历史。

可你们真的热爱么?

从走进媒体的视线开始,塞阿-迪贡们总是会被拿来与24年前的电影《雪上轻驰》做对比。影片改变自真人真事,几位牙买加青年,本来是短跑好手,想在奥运会上争个高低,可惜失足选拔赛。他们突发奇想,组成了牙买加历史上第一支雪橇队。说服前奥运冠军进行辅导,训练中他们用草坡代替滑道,还把自己关在冰库里体会冰天雪地的滋味。终于到了比赛现场,人们拿他们当笑话看,也有人认为他们是来起哄的,四名血气方刚的青年最终以实力和体育精神赢得了尊重和掌声。

【边界】开往冬奥的五月花号 非洲3姐妹用2年换冬奥60秒

牙买加再次派出雪橇队参加平昌冬奥会

反反复复的比较,并没有让姑娘们感到厌烦。“差不多30年了,人们还在赞美着他们,能够置身于同一行列,是我们的荣誉。”塞阿-迪贡表示,“在他们和我们身上,体现出了共同之处。”库玛-奥梅加则说,是看着这部电影长大的。

将现实搬入荧屏,又让荧幕照进现实,都是鼓舞人心的大片。“责任”是大片的主题,主人公们把一个国家、甚至是整片大陆的殷殷期待都扛在了自己的肩上。“可是,你们现在真的喜欢上雪橇了么,从事这项运动对于你们个人又意味着什么呢?”在跟踪拍摄了一整个夏天之后,ESPN记者山姆将这个问题带到了三个人面前,也给了每个人一次审视内心的机会。

塞阿-迪贡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,定下目标然后竭尽所能地去实施,是她的信条。可真的有那么一刻,她觉得坚持不下去了。那是在2017年倒数第二站惠斯勒,连续的两次意外,摔坏了塞阿-迪贡三个头盔。她喜欢人们认为她是超级英雄,希望队友们从自己身上汲取力量,但那个时刻,她两年来第一次怀疑自己:“我感受到了太大的压力,觉得自己好像是生病了。”雪上加霜的是,在最后一站卡尔加里之前,她还需要赶回休斯顿参加运动健康硕士学位的考试。

这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赛跑。“上帝赐予我旁人没有的天赋,这就是一种赐福,因为他在茫茫人海中选中了我来承担这一个责任。既然能选择我,那就表明我能够去完成。”塞阿-迪贡出现在了卡尔加里的冰道上,结果则如众所周知的那样,“刚开始接触的时候,自己只是希望可以继续运动生涯。但逐渐地,我在雪橇中找到了兴趣和才华。这段经历让我明白,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,不要让生活磨灭了勇气。这对于我以后的人生,影响深远。”

【边界】开往冬奥的五月花号 非洲3姐妹用2年换冬奥60秒

3姐妹已经抵达平昌多日

来自于冰天雪地的明尼苏达,但库玛-奥梅加格外怕冷,“特别冷的时候还要站在山顶,冻残废了。这么冷的天气里甚至不能戴手套,真的是我最不想做的事情之一。”刚开始练的时候,库玛-奥梅加心里装着很多恐惧:担心自己的天赋不够;害怕身体跟不上雪橇运行的速度;滑雪橇还是个体力活,不管你在雪地里待了多久,最后还要自己动手把雪橇装起来,用砂纸进行打磨。

“我刚刚接触雪橇的时候,其他队员会说,‘你一看就不是个滑雪橇的人’。能够从当时的我成为现在的我,我有资格说自己是一名雪橇手。”如果可以乘坐时光机回到一年半之前,库玛-奥梅加会对那时的自己说,不要着急,你可以的!

楠戈琪-奥密密尔形容第一次坐进雪橇里的感受,基本上就像是把一个人扔进一个垃圾桶,被从山上推下来。看雪车飞驰在冰道理,总让人们很轻易地联想到过山车。“每次坐过山车,我都会疯狂地尖叫。其实,我是一个很胆小的人,很少做太冒险的事情。”可作为一名刹车手,在雪车以100公里时速向下飞驰的时候,她必须保持冷静和沉默,因为尖叫声会让前排的舵手意乱心烦。

【边界】开往冬奥的五月花号 非洲3姐妹用2年换冬奥60秒

准备出发的尼日利亚雪橇队

扎进“垃圾桶”里,跌跌撞撞地前行,正如同每个人在命运面前,似乎无法自持,却也要拼尽全力与未知、恐惧做着抗争。既依赖自己,也信任队友。“田径是非常个人化的项目,而雪车教会我怎样成为成功的女性,教会我和其他女性互相扶持,教会我许多相处之道,这些都是人生经验。我想我会继续从事下去。”楠戈琪-奥密密尔说。

结语:

既然已经证明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,对于塞阿-迪贡们的期待还有什么好惊讶的呢——参加了奥运会,我们是冲着奖牌来的,这就是奥运的价值。我们代表着一个国家,一个群体以及我们自己,希望做得更好,希望竭尽所能登上领奖台。

塞阿-迪贡、楠戈琪-奥密密尔、库玛-奥梅加已经创造了历史,而所有的一切或许只是一段神奇旅程的开篇。

(ESPN记者Sam Borden对此文有贡献)

往期回顾:

相关推荐
相关推荐
奇闻异事
最新英超